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8-20 10:38:15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它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通过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导语:“同学们,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示课件一)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现在,人们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植树造林就是其中之一(出示课件二),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瞧!在另一个植树造林示范乡试验站,一位记者正在采访植树工人(出示课件三),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植树工人的介绍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1、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

4、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个别汇报后集体评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植树造林的情境图,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关心。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自主参与,新课探索。

1、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在全班交流后,出示课件点拔,让学生明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再组织交流自己的方法。出示课件组织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及板书。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使学生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6。7%”,教师暂不作评价。启发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此前的回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规律:问题中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比较、计算、验证,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概括应用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做一做、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并知道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板书设计: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简明概括。

百分数的应用

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一:(14—12)÷12方法二:14÷12—1

=2÷12≈1.167—1

≈0.167=0.167

=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谢谢指导!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此处隐藏14478个字……,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下午好!

理论方面:

平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知识的应用,更关注学生健康的信息素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泡泡堂、QQ游戏等等娱乐,它更多的是为我们学习、生活提供服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这节课就是基于这些理念设计的。

一. 教材分析:

《名片DI》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第8课,本课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深入浅出地安排了“名片的设计”进行Wrd综合使用、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本课和第5课“我的E-ail”、第6课“邮件传祝福”、第7课“分享成功”、第9课“小小通讯录”组合成一个“ Web邮箱的申请、使用 ”的任务活动。本课的主要任务是:

1、利用Wrd设计自己的名片

2、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名片

二. 学生情况分析:(文化知识结构)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协作.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信息技术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本课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课程整合思想。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巩固附件的发送。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整体设计能力。

3.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根据制作大小选择纸张大小。

2、根据内容进行合适的页边距设置。

五. 教学方法的确立: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Webquest――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我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开展:思考讨论――探索质疑――自主创造的活动。

六.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一张;2、直尺一把

教师准备: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若干;2、学件一个(用于学生操作时的参考)

八. 教学环节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通过创设( 打开教师教学邮箱,收到一封事先发到这个邮箱附有名片的邮件的)情景,复习用附件的方式来传送电子邮件的方法。通过打开附件中的名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说一说:今天我想学习什么?我还想学习什么?使问题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2.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说的问题,收集归类要学习的任务

任务一:名片可以用什么软件来设计?(向学生灌输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二:怎样用Wrd设计名片?(这是本课的重点,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学生通过对收集的名片与自己在纸上设计名片的经验,讨论得出:1、名片大小的设置;2、信息的筛选;3、设定边距;4、美化名片。等小任务。然后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辅导,提供学件。)

任务三:怎样让大家享成果?通过分享成果的方式,巩固邮件附件的发送。

3.作品评价

通过小组交流评选推荐出小组的代表作,教师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这些同学的典型作品,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通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小结

最后,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了:通过对名片的DI,学习了Wrd的综合使用,从而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