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0 10:40:49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平。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问题,跟大家讨论,敢于质疑,积极交流,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思维;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想要突破的难关。经过缜密思考,我决定这样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一、布置预习作业,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周,我便让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搜集有关的三国故事来读一读、看一看,通过读故事或看视频,对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有所了解,进而对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铺垫,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不会感到那么唐突、难以接受。

二、读题质疑,以问题为导向进入文本

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题,从课题入手,提问学生: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说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着提问: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用草船怎样借箭?谁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也让学生有了徜徉文本、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动力。

三、理清文章脉络,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有了第一环节的“读题质疑”,接下来就是“顺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线,读懂课文内容。根据同学们在读题时生发的疑问,课件出示“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到箭了吗?”三个问题,只要学生通过读课文能回答出这些问题,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学生就不会迷失在长篇幅课文的“文字森林”里,这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听障学生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改变。

为什么借箭?通过研读课文1-2自然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地拿下这个问题: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用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样借箭?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课文的第3-9自然段里有详细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被大容量的又长又难的句段信息淹没、裹挟,一头雾水地在文本中穿梭而行,最终的收获不过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关于怎样借箭的较为凌乱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对于聋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就需要去粗取精,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利用拟定小标题的方法尝试将长文“肢解”成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句段,通过每个小标题的提示去找寻我们想要的文字信息。

出示小标题1.借箭准备,课件弹出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读完分享自己已经读懂了的内容。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以上这段文字以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形式呈现,这段话对于七年级聋生来说读懂它并不困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与鲁肃,让聋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兴致颇高,不但读得出色,也对本段课文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借箭需要准备: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对周瑜保密。

出示小标题2.借箭经过,课件引导 ……此处隐藏9439个字……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住“果然”“一定”“呐喊”,这样,教学一定更加游刃有余。这位老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马上就出来。尤其是“我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非常精彩,非常聪明,也非常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己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知道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这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非常感谢!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非常精彩,非常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现在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老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也就相对自然很多。谢谢!

E、“课堂很轻松,很幽默。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激情!”这位老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老师,非常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

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后,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再次感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